第548章
所以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他能够以身作则,尊重他人,从不仗着自己是皇帝而让自己凌驾于国家的法律之上。天下平定,四方安稳,刘秀又着力于国家的教育上。
公元二十九年,刘秀重修太学,培养国家知识分子,以至于到了东汉的中后期,太学的学生居然达到了三万多人。
正是因此,东汉才最终成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文化大国。
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医学圣典《伤寒杂病论》,数学方面的《九章算术》等等都是诞生在东汉时期,这其实和整个东汉王朝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
汉语、汉人、汉族,我们的汉,正是来自西汉、东汉的“汉”。】
汉!
这一刻这个简单的字仿佛直击灵魂一般,这是华夏民族的烙印。
刘秀恍惚中觉得自己的灵魂在惊颤、发抖,一种混厚的历史沉重感直扑而来。
他喃喃自语道,“汉!大汉王朝的“汉”字竟然成为了整个天下百姓的归属,甚至几千年之后,“汉”依旧经久不衰。”
此时的他忍不住泪洒衣襟,他刘秀……竟然参与了历史的使命,这一生,他再无遗憾了。
【正是刘秀的一系列措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中兴光武中兴。
他是唯一一位集中兴君主和开国皇帝于一身的帝王,他所建立的东汉和当时对的罗马帝国相互辉映,影响了整个世界。】
第233章
【从最开始王莽讲到现在,刘秀的天下已经逐渐安稳下来了。打天下、治天下,他都做得不错。
也不知是为何,历代皇帝似乎总有一个执着,当他们觉得自己的成就不错了之后,他们就想去封禅泰山。
封禅泰山的皇帝在历史的前期并没有多少,在刘秀之前去泰山封禅的皇帝只有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这两位都是功绩卓著的皇帝。
而刘秀的大汉帝国现在是天下大一统了,国泰民安,四夷宾服。
按理说,他有足够的资格去封禅泰山,但他又不是一个好大喜功、自我炫耀的人,所以刘秀并不想去封禅泰山。
然而建武三十年春天,就是公元54年的春天,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呆闷了,他就准备东巡。
东巡的时候,群臣们就建议刘秀,说陛下您也登基三十多年了,以陛下您的丰功伟绩,既然来东巡了,就不如顺道去泰山封禅吧。】
刘秀愣了愣,“泰山封禅……”
前有第一皇帝秦始皇,后有汉武大帝,他刘秀也能去泰山封禅吗?他有这个资格吗?
【刘秀的大臣司空张纯就这件事上书给刘秀,他说,自古受命而帝,治世之隆,必有封禅,以告成功焉。
这里张纯的老祖是汉武帝时期的酷吏张汤,他是张汤的六世孙。
当时张纯上书这个建议之后,刘秀其实是不太高兴的,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有资格封禅泰山。
封禅泰山这件事越演越烈,刘秀便直接下了诏书,他说他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
为什么怨气满腹呢,因为他称帝以来,连年征战,老百姓当然不满意。这是刘秀认为的。
他又说,这样的我能欺骗谁呢?让我去封禅那不是欺骗老天爷吗?
刘秀不止不封禅,他平日里也不喜欢臣子们拍马屁,对他说一些赞美之词。
他曾经说过,若真的有这种远道而来,专门来赞美我的人,我一定要治他的罪,剃掉他的头发,罚他去屯田。
此时的刘秀已经六十岁了,我们知道很多皇帝即便年轻的时候再英明神武,也无法避免晚年的昏庸自大,但刘秀是个例外,他依旧清醒、谨慎、谦逊。
此一番,刘秀的诏书一下,他的臣子们再也不敢说封禅泰山的事了。】
话到此处,刘秀心中微微松了一口气,合该如此,朕的功绩到底还是不如前人。
却非殿上的臣子们心中却偷偷遗憾,陛下怎么就不去呢?如此英明神武、一生清醒的陛下就该前去封禅泰山。
但……算了,即便他们再三再四恳求,陛下也不会采纳他们泰山封禅的意见的。
若是强求,陛下或许还要治他们的罪呢?
【刘秀的这一次东巡,巡幸了鲁地、路过了泰山。
又二年,建武三十二年正月,公元56年的正月。
某一天,刘秀在夜间读了《河图会昌符》,这本书里面都是关于谶言、符瑞之类的书。
他在这本书里面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
这里的“赤刘”就是指大汉朝的意思,“之九”,刘秀正好是刘邦的九世孙,所以“赤刘之九”指的就是刘秀。
岱宗,正是泰山。
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刘秀会在泰山承受天命,如果不慎重去封禅的话,对于承继大业又有什么好处呢?假如能够诚善落实,认真去封禅的话,今后奸诈虚伪的事就不会再发生。
原本刘秀是极力反对封禅的,但是猛不丁地看到这句谶语,他的内心也就动摇了……
于是他又让他的女婿梁松去查一查《河图》、《洛书》中有没有九世封禅这一信息。
梁松查了之后就上报刘秀,说确有其事,而且还罗列了一大群臣子,一同上书请求刘秀泰山封禅。
虽然说刘秀本人对谶语没有完全一根筋地相信,但如果他前去泰山封禅真的能够使得国家之后再无奸诈之事发生,那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