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综合其它 > [历史同人] 直播历代王朝开国难度对比与后续 > 第543章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543章

    正是因为他曾经是农民,所以他知道民生的艰苦,知道老百姓的不容易,知道老百姓的需求,这一切他都深有体会。
    所以在他当上皇帝之后,他才会打心底里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谋福祉。
    正是他的这一系列措施,逐步医治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身体、心灵上的创伤。】
    天幕下,愁眉苦脸将民生艰难刻在骨子里的黎民百姓正看着天幕。
    他们神色彷徨却又忍不住露出久违的笑容,笑容中却还带着微微的怯弱。
    他们一边想要欣喜若狂地去相信东汉的皇帝,一边却又害怕相信之后会再次落入万劫不复的下场。
    “这就是我们的陛下吗?他会为我们这些贱民忧愁,会想让我们过上好日子吗?”一老者神色激动。
    老者身旁的年轻人笑道,“会的,爷,天幕都说了,我们的陛下以前也和我们一样是农民啊!他也种过庄稼,我们的辛苦他曾经也经历过。”
    这一幕幕在各地上演着,若不是天幕的出现,老百姓对于他们如今的皇帝到底是怎么样的人,他们根本无从得知。
    因为他们的眼前只有一亩三分地,甚至有的是如何在战乱中保住自己的性命,所以……他们知道天下动荡不安,知道各王在逐鹿中原,但对于成功、脱颖而出的帝皇他们只有道听途说的一些虚影。
    听天幕这么说,东汉皇帝在他们心中渐渐有了实质性的样子。
    【其次,柔兵戈。
    我们知道刘秀是马上夺得天下的皇帝,他被我们伟大的领袖评为“最会打仗的皇帝”。
    正常来说,开国皇帝都是很好战的,都是希望通过打仗开疆扩土,但是刘秀恰恰相反,我们都说了他是一位相对柔和的皇帝,所以他并不好战,或者应该说是厌恶战争。】
    刘秀听了,微微垂下眼眸,是的,他厌恶战争。
    刘秀:“从二十八岁起兵到四十三岁平定天下,朕大好的年华都在马背上度过,都在厮杀中度过。朕倦了,和这天下的百姓一样倦了。”
    邓禹蓦然想起陛下那句“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厌战这样的心理,只要是打仗打久了,就必然会产生的一种情绪。
    刘秀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在平定天下之后,对于凡是能够不打的战,他都尽量不打。
    比如公元五十一年时,匈奴出现了大规模的瘟疫,那场瘟疫死了无数的匈奴百姓,并且匈奴境内闹起了饥荒。
    当时就有刘秀的两员大将马武和臧宫上书给刘秀,他们认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他们应该趁着这个机会去攻打匈奴,最好是直接把匈奴给端了。
    当时朝廷上不少人认为刘秀会采纳这个建议,因为他们也认为这是好机会,并且匈奴对于大汉王朝来说,始终是一个祸患。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刘秀怎么都不同意前去攻打匈奴。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刘秀便告诉他的将领们说,要靠以柔刚,靠弱制强。他认为不能一心想着打天下,靠打仗去扩充疆土,如此早晚有一天会精疲力尽的。
    其实不只是如此,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好战必亡,弱战必危。”
    有多少强盛的王朝是因为连年的对外征战拖垮了国内的经济,导致亡国。
    所以刘秀避免不必要的战争是对的,避免“好战而亡”,又发展国内的经济,避免“弱战必危”。】
    刘秀不知道天幕说的有多少王朝,到底是后世的哪些王朝。但就近来说,他的祖宗汉武大帝当年为了扩充疆域,确实是劳民伤财,废了国家不少的财力、物力。
    【刘秀在对待匈奴这一事上,主张用德行去感化他们,用中原的文化去汉化他们。
    他的这一理念是适合当时的国情的,但是可能作为后人来说,我们并不认同这一点,我们更认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否则又怎么会有后来的“五胡乱华”,“汉人为四等人”呢!
    既然刘秀不准备兴兵革了,那么兵权的问题就要解决了!
    天下要安稳,兵权政权就必然要集中在皇帝的手中,否则哪位手握重兵的将领一个不爽了,立刻可以兴兵反皇帝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这也是历代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无法化解的矛盾。
    因为功臣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很容易造成功高盖主,而君主如果对待功臣过河拆桥,那么必定会留下历史骂名。
    因而刘秀对待自己的功臣用的也是“以柔克刚”柔功臣。】
    却非殿上的臣子们面面相觑,气氛顿时有些尴尬。
    他们才刚刚平定天下,洛阳的板凳屁股还没有坐热呢,这会儿就得面对这个令人为难的问题。
    陛下会怎么处置他们呢?怎么个以柔克刚法,兵权军权对于将领来说,有多重要是可想而知的,任何一位将领都不可能完全甘心放权。
    刘秀同样好奇,但他心中也是坦然的,因为他了解自己,他自认自己绝对不是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之人。
    【很多开国皇帝在对待陪着他打天下的功臣这一点上多多少少都留下了污点。
    比如说汉高祖刘邦,又比如洪武大帝朱元璋,先不论其他原因,这二人都是成功之后大肆屠杀功臣。
    大宋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样的都能被传为佳话,可想而知其他的君王在这一点上确实让人诟病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