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第347节
朱翊钧说:“妇人的事,你少管,先管好自己。”“……”
哪位大臣纳了妾,哪位大臣养了外室,哪位大臣组了戏班,东厂每日都会向朱翊钧汇报。
朱翊钧很惊讶,自己忙得有时候都不能好好跟皇后说会儿话,这帮老头,一把年纪,还能娶这么多姨太太。
看来差事不够多,夜里三更,都宣进宫来,把活儿干完了才能回家睡觉。
俺答死了,三娘子和把汉那吉率部下告讣关吏,并呈文朝廷,贡白马九匹,镀金撒袋各一幅、弓一张、箭十五支,以示继续忠顺。
他们家似乎在谁承袭王位上有一点争议,朱翊钧大手一挥,由把汉承袭。当然,其他人也封了将军,不能制造矛盾,皆大欢喜才好。
还有个问题,蒙古有收继妻的习俗,俺答死了,为了巩固权力,三娘子理应嫁给下一任顺义王。
但朱翊钧尊重他们的意愿,分别问了把汉和三娘子的想法。
把汉没有想法,听从朱翊钧的安排。
三娘子仍旧垂涎蔡可贤的美貌,委婉的打听可否与蔡太师永结同好。
蔡可贤可以只身前往蒙古营帐谈判,也欣赏三娘子巾帼不让须眉的胆识与气魄,但要他一个四品大员去蒙古和亲那是万万不能的。
朱翊钧也委婉的拒绝了三娘子,说蔡可贤已有妻室,不能委屈了忠顺夫人给他做妾。
三娘子自然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伤心之余,权衡利弊,退而求其次,选择嫁给把汉。
奶奶嫁给孙子,朱翊钧不理解,但尊重。
土默特部常年与大明边境互市,蔡可贤提议的商道打通之后,往来客商更是络绎不绝。把汉接手部落之后,为了方便贸易,接受朱翊钧的建议,将大明通宝作为货币推行。
另一边,王杲的儿子阿台,为了给父亲报仇,勾结叶赫清佳努、蒙古诸部侵扰掳掠广宁、开原、辽河等地。辽东总兵官李成梁追剿。
觉昌安的孙女是阿台的妻子,他为了免于战乱,准备前往古勒寨,劝阿台投降。被胡宗宪制止,勒令他胆敢踏入古勒寨,以谋逆论处。
另一边,胡宗宪又命令李成梁,约束部下,不可屠城。古勒寨一役,阿台战死,其余人等愿意归顺大明。
朱翊钧即刻下了道谕旨,既然愿意归顺,那就不要什么卫所制,直接设立州府,派流官辖制。若有异议,那便是贼心不死,论罪当诛!
屠城和做大明子民比起来,绝大多数人都愿意选后者。况且,这些年大家早就听说了,大明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沿海开了好些港口,把瓷器茶叶卖到大海另一边,再把那边的好东西运回来。
谁愿意整日在大山里捕猎为生,若能选,大家都想稳定下来,过太平日子。要不怎么说,这些部落首领都做着有朝一日入主中原的春秋大梦。
绝大多数普通百姓选择归顺大明,过好自己的日子。极个别不愿意的小头目,还想带着部下继续当土皇帝,李成梁把人都关起来,让他们再好好想想,实在想不通的,按照《大明律》,谋逆大罪也只好推出去斩了。
转眼又到了冬天,忙过这一阵,又该放年假了。朱翊钧正在文华殿加班加点的批阅来自全国各地的奏疏,突然,小野急急忙忙从外面进来:“陛下,皇后娘娘刚派人来,让您快回乾清宫。”
朱翊钧抬起头:“是皇后出什么事了吗?”
小野说:“是……霜眉。”
朱翊钧丢了奏折,三两步就冲出殿外。冯保拿起貂皮大氅在后面追他:“外面正下雪呢?”
霜眉年纪已经很大了,连猫儿房专门养猫的太监都换过好几茬,它就像乾清宫里的镇殿神兽,屹立不倒。
天气好的时候,他就出去晒晒太阳,天太冷,他就在炕上趴着。
朱翊钧专门让人给他铺了软垫,旁边还有个小家伙陪着他,是当年朱翊钧送给张若兰的“将军挂印”。
朱翊钧急急忙忙赶回西暖阁,霜眉躺在炕上,全身已经无法动弹,皇后守在一边,急得把太医都宣来了。
太医虽然没给猫看过病,但也能看出来,霜眉活到这个年纪,诊断它得了什么病已经没有意义,算是寿终正寝吧。
听到朱翊钧的脚步声,原本已经动弹不得的霜眉竟是睁开了眼。朱翊钧铺到它跟前,将它抱进怀里,轻轻抚摸它干枯的毛发:“你……要走了吗?”
霜眉用尽全身力气,头在他掌心蹭了蹭,像是给了他回应:“我看着你长大成人,也放心了。”
朝夕相处二十多年,朱翊钧与霜眉仿佛有了灵犀一般,低下头,用下巴轻轻摩挲它的头顶:“你要去陪皇爷爷了对不对。”
“……”
霜眉努力张了张嘴,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它的力气用完了,依偎在它最爱的孩子怀里,缓缓闭上双眼,再也没有睁开。
外面下雪了,朱翊钧抱着霜眉坐了好一会儿。直到暮色将尽,冯保才上前一步,轻声问他:“陛下,要送霜眉到天寿山吗?”
天寿山,就是祖宗皇陵所在之地。霜眉本是世宗的猫,这话是问朱翊钧,要不要把霜眉埋在世宗的永陵附近。
朱翊钧摇摇头:“不了,就埋在万岁山下吧。”
朱翊钧亲自抱着霜眉,在他小时候在爱去玩耍的那篇树林,挖了个坑,把霜眉埋了。也没有什么仪式,也没有修什么陵墓,只吩咐春天到了,要在这里种一颗柿子树。
次年开春,朱翊钧想起这事,又抽了个时间,亲自去万岁山下,把柿子树种上。
一月之后,皇后茶饭不思,恶心呕吐,神情倦怠。朱翊钧宣太医来诊脉,连思盛说:“皇后有喜了。”
朱翊钧虽然没有很迫切想要做父亲,但当这一天到来时,他和其他初为人父的人一样,意外、惊喜,对即将到来的新生命充满期待。
小时候,每年重阳,皇爷爷都会带他去万岁山登高。而他总是把最大最红的柿子碰到皇爷爷跟前,对他说:“柿柿如意。”
柿柿如意可不是随便说说,朱翊钧从小就知道自己的使命:国泰民安、时和岁丰。
大明之盛世景运由他开启,从此以后,海晏河清,日升月恒!
——正文完。
作者有话要说
明朝就是这样,一部分信奉程朱理学的人,提倡三从四德,另一部分崇尚王门心学的人,提倡女性解放,矛盾、对立,但统一。
终于正文写完了,但其实还有一点内容,我准备写在番外里。
这个故事连载了一年,真正做到了又臭又长,实在不好意思,让大家陪我仍受了这么久,再仍几天,番外更完就正式完结啦~
第304章 番外一
张居正六十大寿那天,惊动了整个京师,不仅在京的文武官员前往祝贺,就连天子和皇后也带着皇太子也来到张府,为老父亲贺寿。
张居正感觉就跟做梦一样,生怕一觉醒来,经历的所有美好全都如梦境一般烟消云散,他还得吭哧吭哧,为了富国强兵,拼了命的推行改革,把朝中同僚得罪个遍,甚至连他一手培养的小皇帝也记恨他。
还好,次日一早睁开眼,一切如常。
清晨,他在自家庭院坐了一会儿,初夏的阳光铺满池塘,白莲含苞待放,几尾锦鲤在莲叶间穿梭。
张居正做了个决定,于是,回到书房,开始写奏疏。
“什么?”朱翊钧抬起头,眼中流露出不可置信,“张先生,您要致仕?”
张居正点点头:“如今,国库充盈,边防稳固,百姓富足,四海升平,大明之繁荣,前所未有。臣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太好,请求致仕还乡。”
简而言之,他的政治理想全都实现,要回家享清福去了。
朱翊钧第一反应就是不答应,虽说这些年,大小政务都由他这个皇帝决断,内阁也真正回归到创立时的初衷——辅佐君王,协理机要的作用。
但遇事先找张先生商议,已经成了朱翊钧这些年的习惯。天大的事情,只要与张居正商量,得到他的理解和支持,朱翊钧才有底气推行下去。
现在,张先生竟然要致仕。
朱翊钧端详张居正,见他须发花白,额头眼角布满皱纹,恍然发现,他确实已经老了许多。
犹记得太液池边,他们的初见,那时张居正还只是国子监司业,穿一身蓝色常服,长身玉立,风华正茂。
朱翊钧打小就喜欢长得好看的人,见了张居正,走不动路,非得过去往人家手里硬塞一朵荷花。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经历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为大明殚精竭虑四十载,身体大不如前,三天两头就要请太医看诊。
朱翊钧一晚上辗转难眠,最终对先生健康的担忧胜过眷恋与不舍,他同意了张居正致仕,但有一个要求——张居正不能离京,就在京师颐养天年。
如此,即使张居正不在内阁,朱翊钧想他的时候,只要出宫一趟便可见到。
张居正本意想回江陵,不过儿女都在京师,又多了朱翊钧这道圣旨,他便留在了北京。
张嗣修和张懋修两兄弟,虽然一个榜眼一个状元,但这些年来,一直在翰林院担任最编纂,除了学习,就是干杂活儿。
直到张居正致仕,他俩才有了晋升的机会。张懋修任国子监司业,张嗣修留在翰林院,纂修会典。
多年之后,张居正见证了一个强盛帝国的崛起,这是他和他的学生努力的结果,而他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他弥留之际,朱翊钧日夜守在他的,不肯离开半步,一直紧握他的手。他仿佛又回到太液池边,牵着小皇孙的手,一路从玉熙宫走到金鳌玉蝀桥。稚嫩的幼童与眼前成熟的帝王重合,他说:“先生,你明日早些来。”
“先生,我好想你呀~”
“我最喜欢张先生啦!”
“……”
张居正辞世,朱翊钧辍朝七日,各种封赏、祭坛都按照最高规格给,赐谥号“文正”。
皇太子三岁那年,朱翊钧为他开蒙读书,讲官是癸未科状元朱国祚。
朱国祚能高中状元,才学自然没得说,但朱翊钧最欣赏的一点是,他既不崇尚程朱理学,也不倡谈陆王心学,只论治国之道,满心满意都是黎民社稷。
此人品行才学都没得说,给儿子挑选开蒙老师,朱翊钧第一个就想到了他。
除了讲官,朱翊钧还把王安给了皇太子,做伴读。王安收了个小徒弟,名叫刘若愚,很是机灵好学,朱翊钧看着不错,也给了儿子。
这些年,朱翊钧先对武进士考试进行改革,设“将材武科”,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骑射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和科举一样,分乡试、会试和殿试。
武艺反倒是最基础的要求,更注重军事素养和对火器的了解。
大明律法连刀枪剑戟都禁止普通百姓持有,更别提火器。所以,武进士的选拔也不针对普通百姓,而是必须在军营服役的将士才能报名。
朱翊钧也取消了募兵制这种类似雇佣军的招兵模式,对陈旧的卫所制也进行了改革,改为在一定年龄内必须履行一定期限兵役义务的义务兵役制。
另一方面,由国子监、各地县学、教谕负责,在全国各地兴办学堂。
学堂里也不止学四书五经,也学习算学、天文、地理等等。不仅涉及许多自然科学,也学外邦语言。
鼓励大家读书,但读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将来能考功名入仕,而是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日子。
经过多年沉淀,大明无论是造船技术,还是制造火器的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什么东洋南洋西洋,英国荷兰佛郎机的海军统统不敢在大明水师面前造次。
这些国家非但不敢进犯大明,连同整个南洋地区,但凡大明属国,西方侵略者迫于大明帝国的威慑,也不敢轻举妄动。
欧洲各国都在航海,到达一片新的大陆,就开始大肆劫掠,屠杀当地土著。
早在一百多年前,永乐皇帝就命人打造宝船,派遣三宝太监下西洋,带回来不少好东西。在逐渐兴起的大航海时代,又怎么能落于任何?
虽然大明不劫掠不屠杀,去看看其他大陆有什么好东西总是可以的吧。
于是,朝廷与东南一带最大的船商历时五年打造的豪华巨舰,其排水量按照大明的重量单位超过三百万石,换算成西方的重量单位达到了两千吨,上面装备了最先进的大炮和火枪,经过罗盘改进而来的指南针,以及西方此时还尚未出现的望远镜。
大明的舰船不惧任何风浪,更不惧海盗。